17362265742
17362265742
信
二
维
码

2025年医疗器械监管政策(尤其是械字号膏药备案)的调整,叠加地方标准的差异化趋势,对代工合作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。以下是关键政策解读及对产业链的影响分析:
一类械字号(风险最低):
仍实行市级备案(如冷敷贴、物理退热贴),但部分省份(如广东、江苏)要求提交完整的生物相容性试验报告。
二类械字号(含药械组合产品):
需省级药监局审批,2025年起要求提供更严格的临床评价数据(部分省份接受真实世界研究替代传统临床试验)。
检测方法差异:
例如,山东省对膏药初粘力测试采用GB/T 4852标准,而浙江省则要求额外增加剥离强度测试(YY/T 0148)。
原料限制:
上海、北京等地禁止使用部分易致敏成分(如苯氧乙醇),但中西部省份暂未明确限制。
部分省份(如河南、河北)要求代工厂必须在本省有实际生产场地才接受备案,异地委托生产需重复提交材料。
地域优先性增强:
品牌方倾向选择与目标销售市场同省的代工厂(如主打江浙沪市场则优先选择浙江工厂),避免重复检测成本。
资质门槛提高:
代工厂需同时具备:
✅ 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(含贴敷类产品范围)
✅ ISO 13485体系认证(2025年浙江/广东强制要求)
✅ 原料溯源系统(部分省份要求原料批号与成品关联可查)。
检测费用上涨:
因地方标准差异,同一产品在不同省份备案需支付多次检测费(如山东省要求的额外重金属检测单项费用约2000元/批次)。
备案周期延长:
跨省备案平均耗时从2023年的30天延长至45-60天(需协调多地药监部门)。
质量责任划分:
需明确代工厂对地方标准符合性的责任(例如因未检测某省特定指标导致产品下架,责任归属及赔偿比例)。
知识产权保护:
部分省份(如四川)要求备案时公开部分配方比例,品牌方需通过保密协议约束代工厂。
建立地方标准数据库(例如使用合规SaaS工具监控各省药监局更新)。
与代工厂共享检测报告(如山东省的检测结果可用于其他省份时,需注明检测方法一致性)。
区域化代工:在重点销售区域设立多个小型代工基地,替代原有集中化生产模式。
原料集采:通过统一采购核心原料(如医用压敏胶)降低因地方标准差异导致的配方调整成本。
优先选择“宽松省份”:如安徽、湖南等地对二类械字号仍保留“告知性备案”通道(2025年过渡期)。
参与标准制定:头部企业可加入地方行业协会,影响检测标准制定方向。
2026年可能推进的方向:
械字号膏药纳入国家统一编码(类似UDI),弱化地方差异。
药械组合产品监管升级,可能划归国家药监局直管。
代工厂淘汰加速:
缺乏多省份备案能力的小型代工厂将退出市场,行业集中度提升。
地方标准的差异化实质上是药监部门在“属地管理”与“全国统一大市场”之间的过渡性博弈。品牌方需将政策合规成本纳入代工合作的核心评估维度,避免因区域性标准问题导致爆款产品突然下架。建议与具备跨省备案经验的头部代工企业(如仙琚制药、羚锐制药等子公司)建立长期合作。